以深入挖掘红色龙江故事为目标,引领青年学生继承弘扬黑土地精神力量,展现新时代家庭对黑土精神的传承实践,国际美术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赴大兴安岭地区边防团驻地,通过细致观察巡逻、戍边、值守等日常工作,开展“寻访龙江家庭故事,彰显黑土精神力量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团旨在探寻“家国同守”的家风如何在黑土地上世代相传,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。

在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参观过程中,实践团成员们全程认真聆听,仔细记录,保不遗漏每个细节。实践团成员纷纷感叹道“想到这些戍边英雄来到这里的时候与我年龄相仿,但他们早已用切身行动定义了青春的价值,英雄的口述,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活历史,这些口述是国防教育的鲜活教材”。
在边防哨所,实践团成员翻阅了战士小李的值守日记,其中工整地写着奶奶教给他的那句话:“守哨位就像守灶火,不能让它灭了。”小李的奶奶曾是哨所家属院的“义务炊事员”。她每天背着热腾腾的饭菜,徒步送给巡逻的战士,即使双手在冷水里冻裂也毫无怨言。小李回忆道:“奶奶常说,当年看到年轻战士们啃着冻馒头站岗,就想让他们吃上口热乎的。她说:“他们守着大中国,我就守着他们的小灶台。”如今,每当小李在哨位上值守,奶奶充满深情的话语和那份守护的担当,总会在他心头萦绕。

走访过程中,队员们发现,边防战士的家庭故事虽然各不相同,却有着高度相似的“关键词”:如“踏实”“热忱”“不服输”等。这些朴素的品质,正是黑土精神在家风层面的具体映射。从“闯关东”先辈们的坚忍不拔,到“北大荒”建设者的开拓进取,再到今日戍边人的忠诚坚守,龙江人以“守得住土、扛得起责”的坚定信念,不断诠释着“家”的意义——它早已延伸为对脚下这片热土和伟大祖国的深沉热爱。
通过此次深入走访,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深切体会到,优秀的红色基因,并非抽象的概念,而是融入血脉的行动指南:它体现在前辈当年巡逻的每一步脚印里,蕴含在奶奶为战士精心焐热的每一碗粥饭中。“守边就是守家”——这是将小小的“家”,深深扎根于祖国辽阔的疆土。边防战士们每一步坚定的巡逻足迹,每一个凝望边关的漫长守望,都在诠释着“家国同守”的至高情怀,也鲜活地刻画出新时代奋斗不息的黑土精神形象。